media center
编者按:近日,由中共武汉市黄陂区委、黄陂区人民政府发起,武汉致盛集团、上海嘉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武汉新农村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2006首届武汉暨黄陂农村家园建设与中部崛起论坛”举行。本届论坛以“ 和谐社会与新农村”为主题,来自中央、省、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以及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共同关注了在全市“家园建设行动计划”试点中逐渐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的工作方式,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规律、发展方向和路径。本版刊发的是部分与会者的发言摘要。
探索规律 明晰方向
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共武汉市黄陂区委书记 袁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今中国时代的主旋律,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兴农富民、有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
黄陂作为武汉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新城区和农业大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命光荣、任重道远。自2005年开始,我们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在全市率先启动了富有武汉特色的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试点,是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具体实践。近两年来,我们按照“致富门道明晰、基础设施完善、社保体系建立、社会和谐稳定”等“四到家园”的总体要求,不断丰富和完善农村家园建设的内涵与思路,不断探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方法,提出了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打造和谐社会创建平台的战略构想,并采取“产业支撑、基地依托、龙头带动、集约建设、整体推进”的具体措施,促使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由浅入深,扎实推进。目前,一批试点村在新农村建设中脱颖而出,成为引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示范和样板,新农村建设正在黄陂这片构建和谐社会的热土上蓬勃发展。
作为一个正在兴起的新生事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还处于探索发展之中。黄陂作为武汉率先启动的试点区,尽管我们在实践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怎样把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在武汉率先中部崛起中大有作为,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为此,我们发起今天这样一个高层论坛,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借助各位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的力量与智慧,透视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律,进一步明确发展的方向和路径。通过理论研讨和经验总结,共同促进黄陂乃至全市的新农村建设在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面上健康发展。我们相信,以这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契机,黄陂乃至武汉市的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和谐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教授张忠法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六个问题”:农业基础薄弱,综合生产力能力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基尼系数过高,接近悬殊;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城乡面貌反差较大;农村各种服务面临缺位,存在不少不稳定因素;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发展的内在活力不强;城乡二元制度框架内的农民权利缺失。
新农村建设的“四个农业现代化标志”:各种发展要素向农业集约化投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用现代科技装备和改造传统农业在生产、加工、运销各个环节,实现农业机械化、电子化、自动化;实现城乡差别明显缩小、农业与工业利润率接近、农民与市民的收入大体相当的城乡一体化。
新农村建设的“四个转变”:农业从单纯的传统农产品生产向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农村经济从单一的乡镇集体经济向园区化、外向化、多元化经济转变;农村社会从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的现代化新农村转变;农民从传统的小生产者向开放型、经营型、就业型劳动者转变。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六个新理念”:以城镇规划的理念统筹我国城、镇、村的规划建设体系;遵循以民为本的理念,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以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以长期治理和节约的理念统筹搞好新农村的各项建设;以创新的理念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以诚信、公平、公正文明的理念建设和谐农村。
破解建设和谐农村的难题: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是以农村穷人为多数的典型“宝塔型”社会结构,按照国际经验,一国人均GDP达到2000-5000美元的时期是各项制度转换和社会转型的最佳时期,2006年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2000美元,为我国迎来了由“宝塔型”社会向“橄榄型”社会转换的战略机遇期。因此,必须抓住收入分配制度的“牛鼻子”,在效率和公平上更多的惠农,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两难”的社会,即通过税收等手段调节过高富人的收入,让富人富很难,通过社会保障等制度设计让穷人得到救助和福利,让穷人穷也很难,促进我国由“宝塔型”社会向“橄榄型”社会过渡,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社会。
政府支持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孔祥智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民的联合性组织。因此建议:一是在县级以上财政部门设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项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活动。二是对于弱势群体组成的专业性合作组织,政府应在税收上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三是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四是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息和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五是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当作政府政策实施的重要工具。《合作社法》出台后,县级以下人民政府应该把合作社作为农业政策的基层执行机构。六是基层政府机构应该在合作社的成立过程中给予协助。基层政府机构应该介入合作社的成立过程,甚至牵头成立相应的合作社,待其正常运转后再逐渐退出。实践证明,政府的这种“拐杖”作用在合作社发展初期是非常重要的。
黄陂新农村建设机制探析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方齐云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可概括为三句话: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保障机制如何建。黄陂在近两年的农村家园建设中,在以上三个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所独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简单概括为“三三”制:三个重视,重视新村科学规划、重视产业合理布局、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夯实黄陂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三个建设,建设生态农居、建设和谐家园、建设特色文化,抓住黄陂新农村建设运动的脉搏;三个机制,农民主体机制、政府引导机制、社会共建机制,保证黄陂新农村建设成果的稳定性和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三三制”是黄陂家园建设经验的基本概括和总结,已使黄陂农村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强,农村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也有较大发展。但需要结合新形势做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第一,充分研究和利用中部崛起战略及“1+8”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现实和潜在机会促进黄陂农村家园建设。黄陂应充分认识和把握在区位优势中大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会及挑战,进一步把新农村建设运动向纵深方向推进。第二,继续加大对黄陂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最大限度的发挥政府投入对社会、私人投入的带动效应。第三,建立新农村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在制订一些税收、贷款等优惠倾斜政策的基础上,形成以市场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的黄陂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机制。第四,加强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建设。完善和发挥农村金融市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有功能,鼓励一切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要素涌动起来,最终在黄陂与武汉中心城区经由市场对接、融通的过程中实现新农村的持续发展。
树立新重农思想建设和谐新农村
中共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 曾业松
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重中之重”思想是个全新的重农理论。这是我们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贯彻新重农思想,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是“推进”,重点在“建设”,核心是“社会主义”,亮点是“新”。具体的抓手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重点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大力发展村镇经济,关键是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发展县域经济靠创业。如昆山实行创业富民,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大小老板8万人。再如双流实行全民创业,百姓创家业、老板创大业、能人创企业、农民工回乡创业。
二是深化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体制环境。重点是在巩固农业税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本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建立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调动社会资金投向“三农”;全面推进乡镇体制改革,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化解债务,增强财政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优化乡村治理结构,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全面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改变县域经济严重“缺血”的局面,着力解决农村金融边缘化的倾向,重点解决创业“第一桶金”的来源问题、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民间金融组织发展和规范问题。
三是实行城乡统筹发展,为新农村建设铺平道路。没有城镇化,就没有现代化;只有城镇化没有新农村,不是全面现代化。主要途径是政府加大投入支持新农村建设,城市优势资源向农村输送,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带动农村,实行城乡统筹,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兴办农村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鼓励龙头企业带头投入新农村建设,支持国企支持新农村建设,倡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
四是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培育主体力量。发展义务教育是基础,培训农民技能是重点,思想品德修养是灵魂。成为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公民。
新农村建设中的五个深层次问题
农业部经管司巡视员 刘登高
一、新农村建设不只是农业部门的职责。首先要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整个国民经济“一盘棋”的高度看待新农村建设;其次,要全面看待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它涉及到党和政府工作的各个部门;再次,从农村产业发展的现实看,发展现代农业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二、新农村不只是新在村容村貌。在不同的地方,新农村建设不是按照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政治的顺序依次展开和平均用力,而是要结合实际,找农民群众反映最激烈、最迫切的问题作为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再根据发展趋势和群众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逐项展开建设。
三、不能狭隘地去理解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说农民是主体是从整体和长远考虑的,但从健全社会经济制度,从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看,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中央政府在工作安排上的导向作用。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后,新农村建设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央召开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动员全国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和政府资源,形成了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第二是财政和基本建设资金分配的导向作用。国家财政和基本建设资金的分配贯彻“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方针,在全国做出了表率。第三是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国家能源优势产区布局、生态环保、能源交通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工程规划,对社会投资有强大的引导作用,这将从根本上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四、新农村建设规划不能违背农村基本政策。在制定规划中容易出现的有五个问题:一是以村容规划代替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内容上忽视发展生产;二是以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代替农家群落规划,忽视了庭院经济和民族风俗特点;三是以新产业开发规划代替当前主导产业发展,忽视粮食生产;四是以政府官员的意图代替村民自愿,忽视农户的家庭支出能力;五是关注宅基地整理后的土地开发,忽视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农户的产权和承包经营权。这些倾向集中地反映出规划者农村基本经济政策观念的淡薄。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时执行农村基本经济政策,有两点十分重要:一是不能动摇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二是不能加重农民负担。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这是农村工作必须认真遵循的基本准则。
五、新农村建设要从自然村做起。新农村建设的村,应该是原来的生产队或自然村,农村建设本来是基层的社会经济建设,如果仅仅是按照并来并去的行政区划,把工作只做到“行政村”的村委会,新农村的许多事可能架空。
加强农技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 夏敬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要发展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从本质上说,建设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根本途径是加速科技进步。加速科技进步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原动力。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附加值。农业科技必须在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现代农业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等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取得突破。
加速科技进步的关键举措是强化农技推广。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的二次创新,增强农技推广的集成创新能力,大力提高农业科技的入户率和到位率,乃是加速农业科技进步的当务之急。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十点建议
武汉大学教授、博导 伍新木
概括为十个方面:一是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优先急农民之所急。既要向农民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也要向农民讲清楚这是一个长期过程,更要更多地关注农民最关心、最需要、最急于解决的饮水、行路难、小孩上学、看病就医问题。二是充分认识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前提和经济保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三是应优先解决农村债务问题,警惕新农村建设造成农民的新债务。四是一定要让示范村能推广,可以学。五是应加大农村医保力度,投入更多的医和药用于普查和预防的宣传。六是要正视外出劳力多的农村建设。七是要以改善工业生产的条件的热情和措施,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八是规范财政转移支付方式。九是提倡以镇带村。用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建设。十是通过制度创新,让社会上一切先进要素到农村去,促进新农村建设。
家园建设的若干问题探讨
省政府参事、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刘盛佳
黄陂区是武汉市的郊区之一,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农业经济和具有新农村特点的城市经济结合的复杂经济体系。境内临空物流板块、生态旅游板块、现代农业板块等三大板块实施家园建设,从生产发展来说,应该各具特色。
在农村家园建设中,当务之急是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农工商的所有环节皆有专业的服务行业来进行,实行劳动分工,依服务半径布局村庄和城镇,就可推动农村城镇化的步伐;不少服务可以用机械化、电气化和科学技术来进行,可以用工业化的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加之农产品的加工、销售,也即农业产业化的全过程,便能促进农业工业化。用城镇化和工业化这两化,来完成家园建设任务,实现农民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新农村和幸福、美满家园,便指日可待。
在农村家园建设中,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尤其是在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再保证三年的职业技术培训,使劳动后备军掌握一门以上的专业技术,如临空经济区、生态旅游区和现代农业开发区,都必须要有专业技术,方可胜任就业的需求。至于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实现劳动分工,更是要有专业技术的专长,方能谋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即便外出打工,有专业技术专长的人不仅容易就业,而且也可获得丰厚的待遇。家园建设要靠“四有”社会主义公民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完成。
目前北部生态旅游区当可肯定,南部两区还有商量,因为除天河空港外,阳逻河港和武汉铁路新站皆与黄陂邻近,在黄陂区南部将形成临空、临江、临铁三大经济区的聚集,形成水陆空物流的最大中心,将是大势所趋。打造物流经济区,将是黄陂区的未来发展趋势,创建适合这一趋势的家园,将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黄陂区实施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的特点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学院院长、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王雅鹏
一、注意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和科学内涵,一切从实际出发。黄陂区实施的家园建设围绕富民核心培植新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新村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新事业,着眼长效机制树立新风尚。大多数村湾初步显现出了新农村的雏形。
二、注意农业生产基本要素的有机整合,积极推动生产发展。黄陂区十分注意土地、劳力、技术和资本四大要素作用的发挥和有机整合,积极有效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一是不断依法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二是按照“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的原则,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外、域外转移。三是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使全区的农业科技有了长足的发展。
三、注意因地制宜,用足、用好、用活各种资源。黄陂区在农村家园建设中,充分注意因地制宜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着力发展旅游经济和旅游农业,按照“湾村集并、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的思路,采取“政府引导、农民主导、业主开发”的方式,把新村建设与节约用地相结合,用足、用活了土地资源,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四、注意产业化经营和新产业的开发,不断增强农村的经济实力。黄陂区十分注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农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小规模分散经营向统一布局统一规划的规模化经营的转变,推进农产品转化和加工增值,形成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五、注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真正做到新村新貌。黄陂区在实施农村家园建设中,坚持统一布局、科学规划、分工明确、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环境优美、风土乡情特色鲜明的原则,在完善城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详细地编制了中心镇、中心村规划,并积极推进农村“四通四改一化”和“一场一室”建设。展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农村新貌。
六、注意乡情、村情、民情,分类指导,逐步实施。黄陂区通过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开发新产业,优化整合生产要素,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今天“木兰故里,新容初露;滠水河畔,四季似春”,一幅富饶、美丽、整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正在黄陂大地上展现。
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共同责任
致盛集团董事长 张润斌
以“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由致盛集团、上海嘉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武汉新家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2006首届武汉暨黄陂农村家园建设与中部崛起论坛”在武汉隆重召开,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部、人民大学、中央党校、华科大等政府和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我们的实践无疑会产生很大的指导作用。
致盛集团二十年成长,践行“和谐民生,致盛天下”使命。旗下上海嘉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2004年起,从事现代农业园区及新家园建设的投资管理实践,是专业的现代农业投资企业。
武汉市黄陂区从2005年开始,落实市委、市政府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把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创新精神的社区家园建设883计划,延伸到了农村,这与2006年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不谋而合。黄陂农村家园建设,走的是一条适合区情、融汇各方合力的道路,取得各方面的经验值得推广。
2006年初,响应政府号召,致盛集团进入武汉新农村建设行列。在黄陂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武湖家园成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然而,正如人民日报社关于“三农问题”连续发表的九篇社论所说,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到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经验和现成的模式。我们企业敢为人先,力求探索一条适合武汉地区实际的新农村建设的路径。
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我们承办这次大规模的论坛,一是力求在理论和实践上获取教益,促进实践;二是宣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国家“十一五”规划期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看到省、市领导、企业负责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新农村建设,我们更加坚定了信念。作为企业,应该对新农村建设事业尽一份力量。致盛集团决心依靠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在新农村建设上趟出一条可行的路子,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
家园建设应坚持“四化”原则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郭熙保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要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改变农村面貌,把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不能孤立地看作是乡村建设运动。黄陂的家园建设行动计划正是把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在一起来推进的,其思路完全是正确的。
一是村镇化。城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第一,以现有的小城镇为基础,把附近的村湾迁移到小城镇,不要在小城镇附近再建新村湾。第二,附近没有小镇的地方,一定要选择条件较好的村湾作为中心村,把附近的村湾加以拆并,每个中心村居住的村民不少于1000人,使之成为新的集镇。第三,在比较贫困而暂时无力拆迁的地方,只是对现有的村庄的基本设施作些改造,以节约成本,等条件具备时,再建造新的集镇。
二是规划化。第一,要有一个多层次相互衔接的规划系统,既要有整个黄陂新农村建设的远景规划和近期规划,又要有每个城镇和村湾建设的详细的具体规划。第二,规划既要体现超前性、科学性、又要有可行性和现实性。第三,各个层次的规划要相互衔接,整体规划要与每个村镇的规划、各个村镇之间的规划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否则,规划就失去了权威性,因而就失去了意义。
三是小区化。新建的村镇应该按照小区化模式建设。它可以大大节约土地、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提高使用效率,美化环境、方便生活,有利于管理。
四是生态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标志之一应该是每个村镇呈现出没有污染、没有垃圾、没有臭气、整齐洁净、绿地碧水的新景象。这应该成为黄陂家园建设的一个奋斗目标。
先进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市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黄红云
首先要发挥先进的精神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引领作用。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采取多种形式,讲清道理,解疑释惑,使农民明白为什么要建设新农村、为谁建设新农村、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怎样建设新农村等问题,使农民自觉而理性地投身新农村建设。其次要发挥先进的物质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作用。政府要起主导作用,大力发展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积极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确保农民文化活动的经常性和有序性,保证广大农民应享有的文化权益和应获得的文化实惠,满足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三是发挥先进的制度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保障作用。要大力推进文明户、文明村、文明小城镇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承发扬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风俗,引导农民学习文化、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养成卫生、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的改善,形成文明乡风。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呼唤企业责任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工商联副会长 赵晓勇
一、悄然兴起并迅猛发展的企业责任。企业责任应该是企业与人与社会与环境共同受益和谐发展的平衡意识与理智行为,应该是包括经济责任(对股东负责)、社会责任(对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负责)和环境责任(对生态和未来负责)在内的综合责任意识与行为,有人称之为“企业行为的三重底线”。一些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为了取得、保持或发展战略,将企业责任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通过履行企业责任,收到优化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等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履行企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科学的企业发展观要求企业改变就生产论生产,就经济论经济的思维模式,树立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观念。一方面通过履行企业责任影响社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另一方面通过良好的社会信誉、社会影响力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快更好地发展。例如,湖北福星集团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通过实行项目、骨干、文化、福利、资金五到村,帮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农村的大变样,企业的大发展。农村的大变样表现在通过“以企带村”,加快了乡村城镇化进程,提升了乡村文明程度,提高了劳动力素质;企业的大发展表现在从一个普通的乡镇企业成长为中国优秀的上市公司、拥有中国名牌产品的全国500强民营企业。
三、履行企业责任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高效途径。有的企业认识到:通过“履行企业责任,可以帮助赢得人才之战、品牌价值、社会投资、客户要求、声望、股票价值、运行许可、员工士气”;通过履行企业责任,有助于提升企业“生产力”、“文化力”、“公信力”和“品牌力”。众多的企业开始或已经认识到:企业责任价值既有付出价值,更有收益价值。总之,履行企业责任,是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高效途径。
四、履行企业责任是企业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连接链条。科学的企业发展观应该是企业与环境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只顾企业自身利益,不顾环境利益的企业不为社会所接受,终究要遭淘汰。只有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才能获得企业经济效益、竞争力、影响力同步提高,才能获得企业发展速度,使效益和后劲同步增长。
农村家园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
省委党校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梁崇海
始于2005年以“致富门道明晰到家园、基础设施完善到家园、社保体系建立到家园、社会和谐稳定到家园”为主要内容的“家园建设行动计划”,是武汉市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实践探索。
致富门道明晰到家园,抓住了农民和谐社会构建的根本任务。强调推进富民措施进村,把农民增收致富、解决民生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全面落实“三农”政策,牢牢抓住农村生产发展这个根本,为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基础设施完善到家园,完善了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物质条件。明确推进“四通四改一化一建”基础设施进村,这会极大地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为农村和谐社会完善物质条件。
社保体系建立到家园,营造了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必要条件。这种以医保、低保、失地农民社保和五保供养为主要内容的社保体系进家园,将为农民群众化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社会风险织造起安全网,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和谐稳定到家园,培植了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根本保证。这种以多项创建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和谐稳定到家园,将为农民权益的维护,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干群关系的和谐,社会风气的净化,平安乡村的实现起重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有序运行。
黄陂农村家园建设进程及成效,与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一致性,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迫切愿望,将成为一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拥护、支持、参与的伟大社会实践。
下一篇:张学忙副市长视察沙口佳苑工地
上一篇:“留守儿童”获赠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