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润斌:从武汉走出又反哺家乡
上海市湖北商会成立于今年的5月21日,在外地各省市驻沪商会中,湖北商会成立的时间不算太早。有人将这归结于“九头鸟”的聪明和圆滑——“湖北人太精于算计,不团结,喜欢。窝里斗’。”
“说湖北人聪明,我有同感;但说湖北人不团结,我觉得这是长期以来的一个误解。”对于外人关于“九头鸟”的这种看法,上海市湖北商会会长郑军一再强调他的观点“我并不认同。在上海的湖北人还是很团结的。”
他扳着手指给记者举例:“在上海的浙江企业至少有十万多家——仅温州企业就有5万家,但上海市浙江商会;的会员只有600一家。截至2004年,在沪以湖北人身份证注册的企业不足2000家,但商会刚刚一成立,就有120家企业加入,目前还有不少企业正在向我们咨询如何加入商会的事情——这样的入会比例远远高于以‘抱团’闻名海内外的浙江商人,怎么能说湖北人不团结呢?!”
郑军说,商会成立之后,不少会员都提出了要回家乡看一看,寻找投资项目的要求。“这些在外打拼的湖北商人们,有着强烈的反哺家乡的愿望。我认为,这就是中部崛起的希望,也是我们促进湖北经济腾飞的原动力之一。”
张润斌是上海市湖北商会的常务副会长之一,与胡黎明、张斌等都是通过读书走出湖北。与在沪站稳脚跟的老}乡们不同,他的人生轨迹可以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来说明:辞职一下海一创业一成功一留学一赴沪一成功一返乡。
“基本上和改革开放近20年来的时代发展同步。”张润斌这样总结自己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80年代初,张润斌从武汉一家老围企辞职,决定下海创业,跑销售。
经过几年积累后,怀着对财富的梦想,1992年张润斌创办了武汉致盛物业发展有限公司,打下事业大嗄的第一根地基,并很快拿到了武汉市第一张市场投资建设准入证,同时也确定了他事业的发展方向——建专业币场。在此后的6年里,张润斌以一年一个市场的速度一口气建了八个市场:“大兴路鞋城”、“武汉万商服装批发交易中心”、“中南路建材市场”、“武汉图书大世界”……这些至今仍让武汉人耳熟能详的专业市场,均出自张润斌之手。
但就在事业的顶峰期,张润斌却令人不解地选择了到新加坡留学三年,进修后来在中国内地兴起的凡MBA课程。
“三年求学生涯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如今,提及这段求学经历,张润斌仍感慨不已,“我第一次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
2002年,张润斌学成回国,他尽可能地谢绝一切社会活动,开始一门心思埋头做事。“今天,是我近五六年来第一次接受媒体的采访。”他笑着向记者表示。
回国不久,张润斌进人上海发展。他以熟悉的“专业市场”为基础,开始迅速向外延伸,参与上海“十五”期间重点工程项目“西北物流园区”的开发和建设;随后又将触角伸向资本运营领域,参与上海老国企“海螺企业”的改组改制。
2004年,张润斌通过层层筛选,或为上海嘉定区政府的战略台作伙伴,在该区华亭镇,合力打造20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园区项目。随后,又成立了上海嘉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专门从事该园区的建设开发和滚动发展。
2005年,华亭镇现代农业园区项目被列为上海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园区,张润斌迎来了他事业上的第二次高峰期。
去年10月,在上海已站稳脚跟的张润斌开始积极和家乡联系,在热心参与上海市湖北商会筹建工作之余,他的农业园区开始迎接一波又一波来自湖北家乡的考察团。
今年5月,几经努力,他回乡发展的第一个项目——武汉黄陂区武湖和江夏区宁港新家园建设示范园区开始动工。这也是武汉市“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
“我希望能带着在上海打拼的成功经验,反哺家乡。”经过一番打拼的张润斌对企业家的责任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企业家的责任不仅仅是做大企业,而是敞好帮教工作——以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周围的人,弘扬一种进取的精神,帮他们脱贫致富。”
或许是为了更好实现这种责任,如今,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张润斌还兼做武汉理工大学的客座教授,“现在我带“着5个研究生,教学是我生活的一大乐趣。”他说,如果可能,他希望今后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之中。
编辑:致盛集团信息中心 来源:转摘于《楚天金报》
更新时间:2007年0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