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center
本报讯(记者张辉通讯员李建勋胡沛冯涛陈琳)昨日,首届武汉暨黄陂农村新家园建设与中部崛起论坛开幕,“黄陂模式”成为与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
经过一年多探索,黄陂区逐渐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对此,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方齐云总结:“黄陂模式”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难题。
黄陂是农业大区,农业人口92万,占总人口82%以上,农业基础条件薄弱,政府投入不足、农民筹资难是新农村建设一大瓶颈。
去年6月,区里引来客商投资7000万元,开发清凉寨旅游度假区,将蔡店乡刘家山村纳入景区内,改造村民房屋,打造高山民俗村。
短短数月,刘家山旧貌换新颜:一湾清澈溪水,几排黑瓦白墙临水人家。变化最大的是,村民一改仅靠几亩薄田的生活,有的经过培训做起了导游,有的在景区内搞建设,更多的村民把家里整修一番,办起了“农家乐”,吸引城里人进村消费。今年“十一”期间,不少农户靠卖农家饭赚了万把块钱。村支部书记刘厚胜算了一笔账:今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将超过5000元,是去年的两倍以上。
企业参与,政府仍是主导。培育主导产业、改水改厕、投资修路,政府还是“投资人”:近两年,市区两级政府投入补助资金1.48亿元,在84个试点村建成通村湾道路200多公里,建成机站54座,扩改塘堰433口,疏通干渠158公里。今年,区里又决定将每年土地收益金的20%%用于“三农”资金。
统计显示:在黄陂试点村基础设施改建中,95%的投劳是农民自己的;30%的建设资金出自农民腰包。木兰乡将军庙村民不要上级拨款,筹资1.2万元建成多功能晒场,节支2.8万元。蔡店乡桃花村用黄土配107胶水粉刷墙面,不仅节俭,还让房屋凸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一批从乡土走出去闯荡世界的黄陂能人回来了,他们纷纷慷慨解囊,投资建设自己的新家园。
副市长张学忙在致辞中称:黄陂农村新家园建设,走的是一条适合区情、融会各方合力的道路,值得各区借鉴。
本届论坛为期两天,主题是“和谐社会与新农村”,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曾业松发表演讲,指出建设和谐新农村,必须树立重视“农力”,也重视“农利”的新重农思想。农业部经管司巡视员刘登高提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建言领导层引起注意。
国内知名专家张忠法、孔祥智、夏敬源、伍新木、刘盛佳等发言或提供论文。
市长助理万勇主持开幕式,省市领导丁凤英、李宪生、赵零、叶金生、李云飞、梁守恕,市政府秘书长谭仁杰参加论坛。